原標題:[解局]協議“說撕就撕”?瘋起來的澳大利亞連自己人都打
這兩天,澳大利亞當著整個國際社會的面,把任性戲碼演繹得淋漓盡致。
4月21日,澳外長聲明稱,澳聯邦政府決定廢除此前該國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簽訂的“一帶一路”合作諒解備忘錄及框架協議。
消息一出,輿論嘩然。有學者直言,如果說此前澳方種種作為是在將中澳關系逐步引向冰點,那么如今,澳方釋放的信號已非常明確:該國政府已完全置兩國關系于不顧。
一
維多利亞州地處澳大利亞東南角,首府是澳第二大城市墨爾本。長久以來,中國是該州最大的貿易伙伴。
2014-2015年,維州與中國的雙邊商品貿易額達204億澳元;2016年,維州發布《中國戰略》,擬在未來10年內深化與中國合作,向中國出口更多商品,以吸引更多中國投資,創造更多就業崗位。
該戰略發布2年內,維州對華出口額從65億澳元快速飆升至100億澳元;中國對維州投資占中國對澳整體投資中的比例也從2014年的8%升至2018年的25%;旅游方面,中國赴維州游客的年過夜消費額一度高達27億澳元,中國游客貢獻了維州旅游消費總額的1/3。
這樣快速升溫的雙邊合作背景下,2018年10月,維州政府與中國發改委簽署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合作諒解備忘錄。一年后,雙方又進一步簽署框架協議。
根據該協議,維州將與中國在高端制造、生物技術、農業技術、應對人口老齡化等領域開展一系列合作,同時在基建領域緊密協作,推動中企參與維州大型基建項目,甚至探討了聯合設立“基礎設施加速器”的可能性??梢哉f,協議是雙方互利共贏的絕佳契機。
就是這樣一個生機勃勃、面向未來的協議,卻被澳聯邦政府以“不符合澳大利亞外交政策”為由給否了。
二
澳聯邦政府撕毀協議顯然不是心血來潮。事實上,這是一次處心積慮的行動。
維州與中方簽訂協議之初,澳總理莫里森曾猛烈抨擊稱“維州此舉削弱了聯邦政府引領外交政策的能力”“有關舉動讓維州卷入一項事關國際關系的重要事務”。
同時,澳多名政府官員以“不透明”為由,公然反對該協議。時任澳內政部長、鷹派政客達頓稱“該協議明顯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”;更有官員將這一協議污名化為“中國的宣傳策略”,稱“共產主義政權價值觀與澳方差異明顯”。
這還不夠。為從法律層面“合理”推翻協議,2020年12月,澳聯邦國會通過全新《對外關系法案》,該法案要求,州政府等各級政府、機構須將與外國簽訂的協議提交澳外交部及情報部門審核,聯邦政府有權否決新增及已簽署協議。
即便澳政府聲稱此法案“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”,但各方普遍認為,這是在為撕毀維州“一帶一路”協議鋪路。
這不,該國政府頭一次啟用這項法案賦予的否決權,就瞄準了中國。甚至有媒體預測,接下來,西澳、南澳、塔斯馬尼亞等地已經與中國簽訂的系列協議,也難免被撕毀的厄運。
三
事實上,對于中方提出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澳聯邦政府近年來的態度反復無常,近乎癲狂。
2014年訪澳期間,習近平主席在澳聯邦議會發表演講,提出“大洋洲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,中方對澳大利亞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持開放態度”。2015年6月,澳方提出“北部大開發”戰略;同年7至8月,時任中國駐澳大使與澳貿易部長,接連表達了“一帶一路”與“北部大開發”的對接合作意向。隨后,中澳雙方宣布建立對接工作小組。
但這之后,澳大利亞的態度就開始急轉直下——
2016年,時任澳總理特恩布爾在與中國領導人的兩次會晤中,均未明確提及有關對接工作,直至2017年2月,在中澳外交戰略對話中,時任澳外長才改口重提合作;
2017年末起,澳大利亞仿佛籠罩在“新麥卡錫主義”陰云之下,該國境內出現大量“中國留學生間諜論”“議員接受中國贊助論”等“中國威脅論”變種。澳政府更以“國家安全”為由,收緊對中國投資項目的審查,并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;
2018年2月,在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時,澳政府提出,計劃與其他三國建立“一帶一路”替代品;
2019年11月,澳大利亞正式加入美國發起的“藍點網絡”計劃(Blue Dot Network),該項目意在“對全球基建項目進行評估及認證”,被外界視為是抗衡“一帶一路”。
短短幾年,澳大利亞的態度就來了個大轉彎,并最終給“一帶一路”披上了一層國家安全、意識形態的“妖魔化”外衣。
四
澳政府撕毀“一帶一路”協議后,維州墨爾本某電臺與澳外長的一段對話耐人尋味。
主持人:為什么要撕毀協議?
佩恩:因為影響了澳大利亞國家利益。
主持人:影響了什么國家利益?
佩恩:國家利益有很多種,我們也廢除了與敘利亞、伊朗簽訂的協議,并未針對中國。
主持人:所以中國影響了什么國家利益?
佩恩:國家利益必須要和外交政策一致,維州不應與中方簽訂協議。
主持人:除了這點,“一帶一路”究竟影響了什么國家利益?
佩恩:國家利益是我們最看重的,當然我們也重視和中國的伙伴關系。
一通繞口令,就是說不清楚到底這協議損害了什么“國家利益”。當然,西方政客歷來如此,咱見怪不怪。來自國際社會的一組數據或許更能說明問題:
2018-2019財年,澳大利亞32.6%的商品及服務出口到中國,遠高于澳出口的第二大市場日本(13.1%);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總額是對日本的2倍有余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,澳大利亞2020年經濟萎縮6.7%,面臨30年來首次“衰退風險”,但該年前9個月,澳大利亞依然有40.5%的商品出口到中國,澳大利亞每13個工作崗位就有1個與中國有關。
另據摩根斯坦利預測,“一帶一路”或將帶動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股價上升13.5%,有關合作將給澳洲帶來極為可觀的投資和貿易額度。
有的島友應該還記得,澳商務部門曾“賣慘”,說“打不通中方電話”,好像看上去賊委屈。但大家同樣看得清楚:一段時間以來,澳方在新疆、香港、南海等中國地區事務上從未停止對中國的惡意攻擊,做盡破壞政治互信之事。
本來,維州對華關系友善,原是中澳關系未來回溫的一個窗口。但澳聯邦政府在對華事務上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搞破壞,顧頭不顧腚,自然使本就嚴重困難的中澳關系雪上加霜。先前枉顧國計民生,事后“賣慘”又有何用?
中國駐澳大利亞公使王晰寧有句話說得好:“中國不是一頭奶牛,人們不該想著在中國正值盛年時擠奶,最終再密謀將其宰割?!?/p>
如果澳大利亞政府覺得當年在澳大力投資的中國是奶牛,現在可以宰了牛,那未免太拎不清自己了。用中國網約車司機的話說,“你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沒有?”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,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,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,本站概不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